距离会考仅剩下十天的时间了。
每天清晨五点半,老禾尚总会准时敲响我的房门。他手中握着一本泛黄的记叙文合集,那封面已然被岁月磨蚀得辨不出原本的色彩。他静静地伫立在门口,声音虽不洪亮,却透着一股不容抗拒的坚定:“起床吧,今日背诵这篇《雨中的小巷》,字一定要写得工整,丝毫马虎不得。”
我揉着惺忪的睡眼,极不情愿地从床上爬起来。这时,妹妹也从温暖的被窝里探出了脑袋,迷迷糊糊地嘟囔着:“哥,还有十分钟呢……”
“不行。”老禾尚果断地打断了她的话,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无可置疑的威严,“你们要清楚,这十天并非用来休息,而是让你们全力冲刺的。”
我们太了解他的脾气了——一旦决定的事情,就绝不会更改,如同铁打的规矩一般。
每日的学习任务被安排得精准如钟表:晨读四十分钟,之后是一篇日记和一篇六百字的记叙文。每一页纸张上的字都要横平竖直,每一个笔画都必须规规矩矩。倘若哪一行字写歪了,或者笔画潦草模糊,他便会用红笔将其圈出,冷冷地扔下一句:“抄一千字。”
有一回,我犯了懒,写到一半时手酸得厉害,字迹便不受控制地飞速滑落。他轻轻拿起那张纸,微微一抖,眉头瞬间皱成了一条深深的沟壑:“今晚加练。”
那一刻,我仿佛捕捉到他眼中一闪而过的失望,那比罚抄还要让我感到难受。
数学题在整个学习计划中更是重中之重。整整一百道题,涵盖了四则运算、应用题、几何图形等各个方面……起初,我还觉得游刃有余,可当学到四年级的内容时,难度如同陡峭的山峰一般陡然上升。尤其是那些应用题,题目就像错综复杂的迷宫,让人绕来绕去,晕头转向。我常常呆呆地盯着一道题,半天也毫无头绪,妹妹有时急得眼眶都红了。
然而,老禾尚却从未着急过。他会静静地坐在我和妹妹中间,缓缓拿起铅笔,在草稿纸上一笔一划地画图、列式,将复杂的问题细致地拆解成一个个小步骤。他耐心地说道:“你瞧,这里为何要用除法呢?因为它代表着平均分的过程。你不妨想象一下,你手里有十二块糖,要分给四个小朋友,那么每个小朋友能拿到几块呢?”
我轻轻点了点头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。原来,数学也能如此富有温情。
在语文学习方面,他同样一丝不苟。阅读理解堪称是最难攻克的堡垒,特别是答题技巧,许多人明明读懂了文章,却不知该如何准确表达。老禾尚便一张一张试卷地讲解,进行详细的分类剖析:叙事类的题目要抓住时间、地点、人物和事件;抒情类的要留意情感的变化以及意象的描写;说明类的则要找出说明对象和说明方法。
“答题可不能仅凭感觉,”他一边翻阅书籍一边认真地说,“而要依靠严谨的逻辑。”
就连拼音他也不放过。声母、韵母、整体认读音节,发音部位精确到舌头的具体位置。“‘z’是舌尖抵住上门牙的后边,‘c’是气流冲破阻碍发出清音……”他一遍又一遍地示范,直至我们能够准确跟念为止。
作文更是重点训练的项目。除了抄写范文、写日记、背诵优秀作文之外,他还悉心教导我们如何撰写精彩的开头和结尾,如何巧妙地布局谋篇。他时常语重心长地说:“一篇文章就如同建造一座房子,开头是门面,中间是结构,结尾是屋顶。任何一部分都不能出现差错。”
为了让我们全面熟悉小学六年的所有知识点,他特意购置了一台学习机,里面涵盖了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全部课程。每晚七点到十点,我们必须端坐在客厅的长椅上,聚精会神地聆听三个小时的讲解视频。
灯光柔和地洒下,妹妹趴在桌上渐渐打起了盹,脑袋随着困意一点一点的。老禾尚轻轻地走过去,温柔地拍了拍她的肩膀:“再坚持一会儿,听完这段你就可以自由活动了。”
我同样困得眼皮直打架,但听到这句话,还是硬生生地挺直了腰板。
窗外,狂风呼啸而过,院子里的老槐树在风中沙沙作响。我深知,这是最后的冲刺阶段,也是最为艰难的时刻。但当我望向老禾尚那双布满血丝却依旧明亮坚定的眼睛时,心中突然涌起一股力量,我暗暗发誓,哪怕再苦再累,也绝不能辜负他的期望。
因为他不仅是我们的老师,更是我们深爱着的父亲。
有时候,我们实在撑不住了,注意力开始涣散,思绪飘忽不定。老禾尚就会放下手中的红笔,轻叹一声,靠在椅子上,目光温和地看着我们,说:“知道吗?古人读书有多辛苦。”
他讲苏秦悬梁刺股的故事,讲车胤囊萤夜读的情景,还讲宋濂冒雪求师的艰辛。他说,那些人不是天生聪明,而是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,才最终成就一番事业。
“你们现在虽然累了些,可比起他们,已经好太多了。”他说这话时,语气并不严厉,反而有些柔软,像是怕伤到我们的心。
有一次,我忍不住问:“爸,我们连学校都没进过,真的能考上吗?”
他沉默片刻,然后站起身,走到窗前,指着远处的山峦说:“你看那座山,看起来遥不可及,可只要你一步一步往前走,终有一天会站在山顶。”
那天夜里,我梦见自己背着书包走进了一所中学,阳光明媚,操场上奔跑着欢笑的孩子们。教室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,黑板上写着“知识改变命运”。
醒来时,眼角竟有些湿润。我知道,那是老禾尚种在我心里的希望,在悄悄生根发芽。
他知道我们渴望外面的世界,也知道我们对未来既期待又忐忑。于是,每当夜深人静,学习告一段落的时候,他都会给我们描绘初中的生活:有宽敞明亮的教室,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,还有可以一起玩耍的朋友。
“你们将来会有自己的同桌,有自己的课间十分钟,有自己的运动会。”他说这些话时,眼神里闪着光,仿佛他自己也在憧憬那个画面。
他不只是教我们课本上的知识,更是在为我们打开通向世界的门。
在这最后的十天里,我和妹妹谁也没有再说一句抱怨的话。我们知道,这一段路很难走,但我们不再害怕。
因为,有他在。
无论前方有多少风雨,我们都能走下去。
明天,我将带着妹妹去利民学校报名。校长就是我父亲。